AI時代來了,沒電力就沒算力,也等於沒國力!但AI時代最核心的戰略物資「電」,台灣準備好了嗎?台灣即將在2025年告別核電,發電缺口誰來補?賴清德新政府加碼再生能源(綠電)的投資,然而目前發電占比僅約10%的綠電,撐得起「AI矽島」的台灣新願景?「核電vs綠電」是單選題或複選題?《遠見》盤點台灣能源結構,解析打通綠電生態圈2.0的關鍵路徑圖。
台灣能源轉型大調查!猜猜民意怎麼看?
運轉40年的核三廠一號機,訂於7/27停機,並進入除役程序。雖然台電已規劃替代方案,但跳電事件頻傳,民眾對缺電疑慮不減。對此,《遠見》發起「台灣能源轉型大調查」,一探民意風向。
近年台灣停電事故大事記
台灣再生能源討論可回溯至1980年代,當時用電迅速成長,政府順應世界潮流,開放民間興建電廠,並逐步推動光電、風電等綠能基礎建設。然而,台灣能源轉型的過程中,因為電力設備老舊,每每遭逢天災或用電負荷過大,就傳出百萬戶停電的大事件⋯⋯
- 1980-2000
- 2000-2010
- 2010-2020
- 2020~
請左右滑動翻頁
台灣能源轉型8年,綠電之路仍坎坷?
經過蔡政府的8年努力,台灣漸漸蓋起一片片太陽能板、矗立起一支支離岸風機,國內外投融資的消息不絕於耳,好像開了一場熱鬧的綠能派對。那麼,台灣能否達到原訂2025綠電達兩成占比的目標?答案是,截至2023年,綠電僅約9.5%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進入AI時代,這隻「吃電怪獸」會不會蠶食鯨吞台灣電力?如果想要綠電,台灣更欠缺一個靈活的交易市場。究竟,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綠電生態圈?
2023年台灣發電結構一覽
台灣綠電生態圈2.0一覽

都是松鼠惹的禍?揭開台灣跳電頻繁真相
晚上在家滑手機、看電視、玩電腦,忽然眼前一片黑,停電了!今年頻繁出現跳電:「台灣的電力供給怎麼了?」2022年台電投入5645億元、將花費10年打造強韌電網計畫,藉此穩定電力供給。《遠見》深入牽動台灣經濟命脈的「龍潭超高壓變電所」,一探強韌電網計畫的實績。

非核家園與淨零拉鋸!新世代核電是解方?
台灣發展綠電多年,但綠電占比至今不到10%!於是,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、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開出「復核」第一槍,除了主張「三成核電、三成綠電、四成火力發電」,更認為台灣要投資核廢料回收、研究新型核能發電,「核綠並存」才是當前台灣能源政策的解決之道。
前中研院長李遠哲、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等產業大咖,也陸續發表「核能是選項」類同意見。究竟台灣有「核綠共存」的討論空間嗎?

- 核二、核三廠延役,並引進芬蘭OL3新型核電廠,可為台灣帶來30%至32%的核能發電,且平均電價馬上會下滑三成
- 核能是工具,不是一個要支持或是打倒的信仰;至於綠能,要繼續發展,但也要縝密規劃,尤其不能對環境造成影響
- 台灣綠能、核能各占30%,加起來有60%不排碳發電,對國際社會有一個體面的、尊榮的、頂天立地的交代
- 台灣能源政策不能改變,是被原來的「非核家園」口號卡住,「為了要適應那個口號,一切東西都要卡來卡去」
- 如果全民感情上不接受核電,身在民主社會,會服從大家決定

- 核能雖然危險,但比起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人類滅絕的大災難,目前還是有需要的
- 非核家園的時程必須延後,台灣不能為非核家園的理想,而燒更多的煤,應該等到擁有更好的再生能源後,再討論廢核

- 非核家園是目標,也有共識,問題出在時間點,應該要用科學態度、科學的方法檢討,訂定非核時間點
- 目前整個策略、方向都還沒有定論,就把核三停掉了,感覺有點可惜
電力市場鬆綁,綠電玩家開啟各式實驗
2017年《電業法》修正,為台灣電力交易市場開啟一扇有限度的「自由之門」,也因應政府倡議2050淨零排放,近年陸續出現許多「綠電玩家」。例如電力聚合商「安瑟樂威」,發展出綠電交易的商業模式;第三方充電站營運商「源點科技」,開始鋪設「智慧綠能充電站」。台灣的綠電市場還有哪些關鍵玩家?詳見以下報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