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探索人生的小資族雖然積極追求財富累積,但對於『不知如何進行整體理財規劃』的困擾比例最高,最愛用股票累積財富,然理財規劃也因此易受市場環境影響,導致實際的投資報酬率為所有族群最低(低於3%)。

為了降低對未來的不安感,雖小資族年齡最輕,但逾5成已啟動退休財務計畫,並且選擇願意『退休後繼續工作』的比例也為所有族群中最高,更顯出年輕世代想要增加多元收入的迫切。

專家建議:做對投資、積極打底,完善整體理財規劃

小資族首重財富累積,建議除了設定理財目標,以定期定額方式、紀律性投入「具抵禦通膨」的金融工具,並留意集中度不宜過高,較能避免受短期市場環境波動影響。

此外,也可以藉由基礎的醫療險打好保障基底,適時轉嫁風險。

從理財行為觀察,夾心三明治族因需一肩扛起家庭重責大任,受子女教育、購屋房貸等接踵而來的壓力影響,不僅對『入不敷出』感受最深,也最擔憂通膨問題,所以在理財規劃各面向上都不敢偏廢。

而談及退休規劃,超過三成比例的夾心三明治族認為退休金應準備新臺幣1500-2500萬元,但卻預期退休後每月可花用金額,僅僅落在新臺幣2萬元以內,低於所有族群預期的整體平均,顯見夾心三明治族的壓力,實為不言而喻。

專家建議:務求「收支平衡」,以智能投資,分攤投資規劃壓力

夾心族因處於開銷急劇增加階段,建議選擇合適的工具持續投入,或透過智能理財工具當理財規劃幫手。此外,也建議逐步堆疊壽險保障醫療防護網,避免突發性或大額的醫療支出中斷家庭經濟來源,適時轉嫁家庭責任的壓力。

待退就像人生財務規劃一道明確的分水嶺,從占準退休族總體理財規劃六成的『退休規劃』,以及顯著與夾心族拉開差距的『傳承規劃』比例,顯示準退休族準備進入一個期待與不安並存的人生新階段。

從調查發現,現階段正是剛進入小孩高等教育需要用錢時期,也是父母邁入高齡、浮現照護需求的階段,加上自己的退休問題,準退休族更容易出現濃厚的『缺乏理財動力』疲累感。

專家建議:需要「提振信心」,以專款專用補足不同需求缺口

建議準退休族及早檢視退休缺口,並以加碼目標或專款專用方式加速退休準備。此外,醫療保障部分,則建議優先規劃轉嫁老後常見的高額自費醫療項目,進行規劃準備。

退休傳承族在理財規劃上面,顯見對醫療與傳承規劃有所偏重,投資方式也多傾向較保守的理財工具。除了愛買基金,退休傳承族領配息的比例在所有族群中最高,期待靠年金制度或子女奉養度過老後人生的比例也為多數。

而調查更發現,原本應安心退休的退休傳承族,在通膨加大經濟波動下,卻發出「愈理財,財富離我愈遠」的感嘆。不僅對於投資預期相對其他族群來得悲觀,隨著退休距離越近,隨之減少的主動收入也觸發退休傳承族的焦慮感。那可以怎麼做呢?

專家建議:保持「自給自足」,以信託布局無限延伸財富價值

退休傳承族主動收入減少,大多也傾向較保守的理財工具,在高通膨之下,投資預期相對悲觀,易浮現「愈理財、財富離我愈遠」的憂心。建議選擇能長久抵禦通膨、且能創造穩定永續金流的金融工具,增加財務安全感。

而健康也是退休傳承族的關注重點,盡早藉由實支實付險、失能險等轉嫁老後醫療照顧開銷,或透過醫療自留專款專用於醫療照顧需求,降低財務失衡風險。

此外,為避免資金挪用風險,善用新的金融工具,例如信託可以做到「財產保全」及「專款專用」,滿足照顧自己與家人,或是傳承需求,讓財富價值無限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