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世代的獨身旅行

花費昂貴的旅費和機票出國,不一飽美景怎麼行,當然更不會忘記要自拍上傳到臉書讓朋友羨慕一下,這是大部分人的旅行方式,但卻有一群人,沒有好看的自拍照、沒有購物,獨身前往旅行,旁人看起來有些瘋狂他們卻樂此不疲。

根據移民署的資料,台灣出國人數中以30到39歲出國旅行為最大宗,在民國105年來到五百萬人次,其中以冒險十足的「獨身旅行」越來越常見,有著相同精神的澳洲打工度假和背包客壯遊等,皆成為許多年輕人選擇的旅遊方式。

而他們的正是媒體報導的低薪、低生育力、高工時、高消費、高房價,「2低3高」的七年級世代,學著在夾縫中求生存,他們透過這趟獨身旅行去克服自己的膽小,帶回回鄉改造的勇氣,找尋自己的未來模樣,藉由採訪三位不同30世代年輕人獨身旅行的經驗,描繪出台灣未來成長的輪廓。

五年內出國(境)人數

◆出境:105年1-11月出境者有2,317萬7,959人次,較104年同期增加7.40%。
◆按出境地點分:以桃園機場出境者1,726萬1,341人次占74.47%最多,高雄機場235萬8,781人次占10.18%次之,松山機場156萬2,607人次占6.74%居第三。

(資料來源:105年12/31內政部通報)
五年內出國(境)人數性別比

◆按性別分:男性1,132萬4,302人次,女性1,185萬3,657人次;女性出境人數所占比率由94年41.36%逐年上升至本期51.14%。

(資料來源:105年12/31內政部通報)
五年內出國(境)人數年齡比

◆按年齡分:以30-39歲者504萬3,742人次占21.76%最多,40-49歲者453萬8,046人次占19.58%次之,18-29歲者421萬2,277人次占18.17%居第三。

(資料來源:105年12/31內政部通報)
尼泊爾一路向西
內陸跨境17個國家

半年內橫跨17個國家,靠著雙腳、巴士、客運從尼泊爾往內陸一路向西,30歲的茄子靠著過人的膽識獨自冒險,帶著自己存好的30萬出發,起初對這趟旅行沒有太多想法,只是想去世界走走看看,想不到帶回來的卻遠比想像的更多。

圖說/茄子

一般人對環歐總有些刻板印象,好像家裡一定提供提不少資源,但其實茄子的旅費都是工作上一點一滴存下,即使他表示家裡很幸運讓他沒有毫無後顧之憂,但住在三四百塊的青年旅社裡,揹著行囊徒步走上整天,和家裡優渥環歐的留學生相比,這樣的過程絕對稱不上享受。

圖說/茄子的獨身旅行路徑

從尼泊爾出發,茄子選擇火車和客運橫跨印度、伊朗、土耳其,途中經過巴爾幹半島,阿爾巴尼亞、蒙地內哥羅、波黑共和國、克羅埃西亞、斯洛維尼亞,走入西歐的義大利、法國、摩納哥、西班牙,最後以葡萄牙為旅程終點。

整趟旅程他愛上東土耳其的人情味,與尼泊爾小孩的害羞四目相望,踩著克羅埃西亞的雪,180個日子他帶回了強悍的自己以及對歷史的客觀,問他接下來還有什麼計劃,彷彿誰也擋不住他亟欲流浪的心,他接著打算透過澳洲打工度假沿著太平洋探索,用著以往的老方式經過南亞、美洲和南美洲,已經邁入30歲的他仍然還想對自己任性。

「即使回來可能一無所有我也想試試看,在台灣沒有其他機會,說不定旅途中我可找到任何我想走的路。」

越南30天機車壯遊
橫跨兩千公里胡志明公路

才剛退伍的陳亮還有著新鮮人的稚氣,喜愛土地文化的他,利用找工作前的空窗決定做一件從沒做過的事情,他選擇在30天內騎著機車,深入越南鄉間獨身旅行,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冒險,你問為什麼要這樣做?他會笑著說,為什麼不去做。

圖說/陳亮

最初選擇越南就是因為預算考量,30天內含食宿和機車買賣只要三萬內搞定,而騎機車則是因為這比其他交通運輸工具都還自由,且更能深入當地,也因為網路上有許多人的經驗分享,所以陳亮以「胡志明小徑」來完成橫跨南北越的獨身之旅。

圖說/陳亮橫跨越南的路徑

在這趟旅行中陳亮有很多第一次,第一次感受越南城市的混亂,第一次在其他國家買賣機車,第一次錢被偷請求大使館的幫忙,第一次發現原來在越南也有許多人用這個方式旅遊,他也沒想過距離台灣1709公里外,還能遇見在台灣工作過的阿俊,曾經是台灣的越南移工現在則擁有一間餐廳,他一邊招待陳亮一邊說著在台灣的工作經驗,對台灣的複雜的情感溢於言表,「但最後還是很幸運遇到台灣好老闆」,阿俊一邊喝著酒一邊這麼說。

「騎機車旅行並不是讓別人覺得酷,我也不會說完成這個旅行就收穫滿滿,但我認為回來後我知道如何處理我的害怕之後,還能繼續往前走,並且開始更願意傾聽我周遭的故事。」

旅行中最簡單是人的交流,複雜卻是交流的背後,有些議題真正見到了才有真實感,旅遊途中感受當地居民的熱情和好客,結束後卻還有更深的複雜情緒無法排解,那是見到世界後想要理解更多,想要關注更多的心情,每次旅行後,不得不帶回滿是重量的思緒,對陳亮來說,這是他旅行的意義。

帶著回鄉改造的夢
前往歐洲文化五國

如果說繞了歐洲一圈,目的只是想回雲林北港做社區改造,這個旅行過程是否值得呢?對立群來說,這趟其實是包裝成旅程樣貌的自問自答,回答的並不是是否值得,而是有沒有辦法成為治療台灣生病的藥。

圖說/立群

最先他看到他的家鄉雲林擁有百年的廟宇文化,卻只能成為短暫過境的熱鬧感到可惜,而年輕人的出走造成的社區的衰老,也成為城鄉差距、偏鄉教育和文化缺失的根源,於是他希望藉由理解歐洲文化首都來找出城市建構的脈絡,來規畫出未來社區改造的雛形。

圖說/探訪歐洲文化首都路徑

他前進非營利組織歐洲文化首都*的核心,三個月內獨身走訪荷蘭、奧地利、波蘭、德國、丹麥,雖然第一天就遺失近十萬的旅費,但透過沙發衝浪卻反而更深入了解居民對社區甚至是城市的想法,進而甚至參與整個社會的公益活動,像是因入住德國文化銀行*總裁Angela Meyenburg的家,親眼看見德國將文化回饋至底層的過程,讓文化不再是移工、難民和弱勢家庭無法觸及的休閒娛樂。

即使移民問題仍然困擾著德國,但仍有許多人伸出援手,「這個過程也有被拒絕的時候,也會有被懷疑出發點的時候,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做出了交流,社會上有時候是連討論都沒有,便喪失了能開始的機會」立群這麼說道。

從歐洲回來後,因緣際會認識甘樂文創的創辦人林峻丞,和同樣擁有對社區改造理念的夥伴一起打拼,雖然人在三峽卻仍然等著回雲林改變的機會,立群就像是遙望著家鄉的遊子一樣,因為夠愛從小生長的土地,所以有著更深的期待,獨身旅行過後對城市的構築滿載而歸,但仍然還沒有開始回鄉的決定,或許下次的獨身旅行後,立群能從中帶回比勇氣更堅定的決心。

註: 1. 歐洲文化首都(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)是歐盟1985年開始的都市文化復興活動之一,為了促進歐洲各城市的文化交流,每年都會從歐洲各城市挑選挑未來具有淺力,擁有居民凝聚力且能提升自身文化的城市,授予這樣的榮譽稱號。 2. 德國文化銀行(Kulturleben Berlin)是將文化藩籬打破,讓弱勢居民也能享受劇院、展覽、演唱會的非營利組織,創立以來總共有13000柏林登錄低收入戶及其他居民受過幫助。
靈魂繞一圈後想看見自己成長的模樣

當大眾出國都在瘋打卡拍照時,還有一群人的旅行是孤單的,即使是收穫的行囊裡,也多了不少淚水和汗水的溼度,這些正在獨身旅行的年輕人,他們是第一批面對科技崛起和知識爆炸的世代,很多時候,他們慌亂、失落,對於未來下一步毫無想像,和長輩的代溝更是成為台灣兩個世代中互不理解的常態。

所以他們自己決定開始名叫旅遊的自我探索過程,沒有任何資源做出看似任性的舉動,但也如此,旅行的模樣跟大部分人不太一樣,他們並不是要踏遍地球上的景,而是要把靈魂繞一圈後看見自己能成長什麼模樣,這是30歲年輕人們開始的獨身旅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