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時兩天、匯聚兩岸三地政商巨擘的「遠見高峰會」,在遠見‧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的致詞中畫下完滿句點。
高希均首先表示對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致詞印象深刻,「我參加了11屆遠見高峰論壇,記不起哪一次有貴賓發表這麼重要的政策演說!」他說轉任公職不到六年的江宜樺,居然可以對台灣與國際的政經局勢掌握如此精確,「所以,與會貴賓應該對台灣充滿希望!」
除了首長應該搬開台灣成長的絆腳石之外,高希均也認為台灣社會的民間力量更為重要。然而,他觀察台灣社會充滿民粹主義,面對海峽對岸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「中國」,不敢開放、合作,反而普遍有著恐懼心態、保護主義。
而這股消極心態阻礙著台灣的開放與進步,說穿了,根源就在於台灣社會「有非常強烈的白吃午餐心態」。在這心態下,民眾常要政府提供更多福利,油電費、學費不能漲,但福利卻要漲,卻沒想到台灣的稅收比率不到13%,與福利著名的北歐國家動輒40~50%的稅收低很多。
他沉痛指出,當有外國友人對他說,「台灣真好!物價好便宜!」這句話是稱讚、更是諷刺,其實是在說這國家的所得是低的、人民是付不起稅的,「『現代社會』的定義是把所得提高,但『文明社會』應該是提升幸福感!」
他指出《文明的代價》一書中的第一句話,就是「我歡喜付稅,因為稅可以購買到文明!」以此,高希均呼籲大家要摒棄「白吃午餐」的心態,這樣才能幫忙政府營造幸福的大環境。話鋒一轉,他指著講台上方「打造華人幸福經濟」看板,指出這20年來兩岸社會從「經濟,打造華人幸福」,進階為「幸福,打造華人經濟」,現在應該朝「華人,打造幸福經濟」的遠大目標邁進。
高希均以看板上的文字趣味,既期許政府也寄希望於民間力量,希望官民攜手打造幸福經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