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
![]()
每回開車經過北二高三峽路段,總會看到臺北大學偌大的嶄新校區。雖然設立才不過十三年,但延續過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的基礎,校友遍布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、司法檢調警政體系、金融、法律及公民營事業,這些長年累積的優秀校友,成為臺北大學得天獨厚的優勢。 一甲子的基礎累積,文官培育重鎮
全球化競爭挑戰,強化國際能力
為鼓勵學生走出舒適圈,薛富井朝教育國際化、就業國際化兩大方向著手,希望到了105學年度,達到全校四分之一學生出國學習的目標。在教育國際化方面,除開設「基本職場英文專業課程」(ESP,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/EOP, English forOccupational),部分研究所也開設全英語課程,並積極招收國際學生,如城市治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以招收外籍生為主,目前已經是第二屆,還有金融財務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招收外籍生,電機所、資工所、通訊所也多半以全英語教學,歷年已招收近20名外籍生。2011年,臺北大學學生TOEIC平均成績為673分,優於全國一般國立大學考生平均分638分。 推動國際職場實習,鼓勵學生走出去此外,為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,校方積極推動海外短期進修研習與國際職場實習。過去,臺北大學學生出國學習主要透過雙聯學制及交換生計畫,人數並不多,現在國際職場學習鼓勵大家走出去培養國際觀與國際移動能力,要讓學生出國不僅是文化交流,也能學習專業知識。校方特別與姐妹學校或校友企業合作,針對學生規劃短期專業課程。合作學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、香港城市大學等,國際職場實習包括華東、華南、香港、馬來西亞等地。目前申請出國實習的學生中,研究生約占五分之一。 薛富井表示,從學生海外實習的狀況,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喜悅,不是因為出國旅遊所以開心,而是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,「出國回來後,整個人的態度都不一樣了。」藉由海外實習,學生提早認識未來的就業環境,從他們的心得分享中,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成長與蛻變。 臺北大學教務長林道通則指出,不管是海外進修國際職場實習,都必須通過學業成績、語言能力、考試、面談等資格審核,學生想要出國學習,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準備時間,學生必須自我規劃,也是一種自主學習。 培育跨界、跨國人才,以臺灣北大自許目前臺北大學有法律、商學、公共事務、社會科學、人文與電機資訊等六個學院,下設18個學系、6個研究所、22個碩士班、8個博士班、8個碩士在職專班及9個進修學士班。其中,都市計劃研究所是全國第一所培育中高階都市計劃人才的研究所,犯罪學研究所、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,都是國立大學中的少數。另外,還有亞洲研究中心、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等9個研究中心,著重跨國人才培育,提供畢業後想繼續深造者眾多選擇。 為培養學生的跨界專業能力,臺北大學與臺北醫學大學、臺北科技大學成立臺北聯合大學系統、另與臺灣藝術大學結盟,合作開設跨校跨領域學程,如法律系開設醫療科技暨法律、企業併購、智財權等課程,朝專業法律發展。教育部目前推動研究所分流,取得碩士學位除了撰寫學術性論文,希望也可以朝向實務或應用行論文發展,林道通表示,臺北大學今年選定實務導向的不動產與城鄉環境、電機、資工、通訊所等四個研究所開始規畫試辦,理工領域可強化產學合作,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班則鎖定地政相關議題,由於貼近社會現況,未來也可成為公共政策制定參考。 中國大陸有北大,臺北大學學生也以臺灣「北大」自我期許,過去校友對國家發展貢獻良多,依循著過去的優良傳統,未來要以跨國、跨界專業在全球市場上一展長才。 ![]() 臺北大學
|
|||||||||||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