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的《未來工作報告》指出,到2025年以前,現有職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有40%將會改變。能夠保持韌性、擁抱變化,才能成為企業轉型下最需要的未來人才!為了培養敏捷應變的能力,國立臺灣科技大學(臺科大)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實作力、博雅素養力與國際橋接力,成為超越界限、擁抱改變的π型人才。
一場疫情,啟動全球上班族史上最大規模的遠距工作實驗,進而掀起「大離職潮」;受惠宅經濟發威,開啟了台灣科技業暢旺榮景,拉動全產業人才流動,也讓全球看到台灣人才特色,亟欲爭取合作。從外商到本土企業,從科技業一路延伸到製造、傳產、服務業……,這波搶才大戰打得正火熱。
全球商業環境劇烈變化,過去分眾的市場如今正在匯聚中;企業組織內部因應趨勢發展,各部門的分工也逐漸融合,跨領域人才成為新興生產力。當企業管理面臨更頻繁的「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」五大領域的橫向溝通時,東吳大學會計系主任高立翰指出,「會計一直就是組織內部與外部的共通的語言!」藉由會計人才分析歸納後的資訊,能夠加速組織水平及垂直的溝通效率。
「錢多、事少、離家近」還是你心中選工作的唯一標準嗎?對滿手職缺的年輕世代而言,好工作的定義,正在悄悄鬆動、質變。疫情後,YOLO(You Only Live Once),即「你只能活一次」的氛圍,瀰漫在全球職場新鮮人之間。
行政院於4月21日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,正式拍板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修正草案,同時更名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,底定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基礎。減碳,更有法規的依據了,但當企業加速永續行動時,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是:綠色人才何處尋?
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目標,帶動綠色再生能源與電動載具的快速發展普及,相關綠色能源研發人才也需求迫切。明志科技大學的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,不僅科研實力獲國際肯定,透過博士學位學程與產學合作,為台灣培育頂尖的電池研發人才。
台灣將推動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上路,預計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,過去,「節能減碳」或許只是口號,如今已成未來人才必修課,該如何儲備綠色能力?減碳,是企業接下來不得不面對的嚴峻課題。
減碳是去年至今全球最重要的議題,歐盟、美國、日本等相繼宣布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,去年歐盟更開出第一槍,將在2026年正式徵收碳關稅。
幣圈熊市,也擋不住Web3與元宇宙的搶才熱。目前,這股風潮更已延燒到台灣!只要能跨界創新,不管什麼領域的人才,都是元宇宙鎖定的目標。
昔日私立科大生想進入IC設計業很難,但產業分工愈來愈細,讓技職人才漸受青睞。不是理工本科畢業仍有機會,即使是幼保系、園藝系出身,透過進修同樣能躋身科技新貴,百萬年薪不是夢。
台灣作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一環,國際化是不可擋的趨勢,教育也必須與國際接軌,外語能力是基礎關鍵。為了全面提升學生英語能力,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自併校起,即參考業界實際需求,立下多益550的畢業門檻,校長楊慶煜全力支持英文課程的教學創新與變革,2021年即訂下「2028年雙語大學」目標。從2019年開始推行創新英文教學策略,2022年針對大三生測驗,已有六成跨過多益550分的畢業門檻,也為高科大推動全英文授課(EMI)教學環境打下厚實的基礎。
技職學生的優勢在於紮實技術與實作能力。南臺科大畢業學生一直以來深受企業喜愛,也是南臺灣產學合作重要基地。近年來南臺科大透過教育部「科技大學推動深耕專業技術研發及人才培育計畫」,攜手奇美醫院成立高階智慧生醫聯合研究中心,以AIoT數位科技導入中高齡智慧醫療照護,開發出多樣化的高齡照護科技作品。
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這句歷久彌新的廣告詞,也點出在當前全球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的核心關鍵——人才。當企業投入龐大成本進行資訊科技與數位化技術升級時,具有數位科技思維的跨領域人才,才能讓軟硬體資料產生實用性的價值;換言之,數位轉型其實就是人才的轉型。當數位科技人才全球企業都瘋搶之際,長庚大學與時俱進迅速回應產業需求,新開設「人工智慧學士學位學程」與「數位金融科技學系」,創造高教端的數位科技人才生態圈。
數位科技日新月異,未來客戶跟銀行互動最多媒介不一定是分行,可能是網站或手機;金融人才也不再局限於金融專業,將有更多跨領域的人投身 FinTech (金融科技)市場。
文組出身,切入Web3後,從月薪32K翻成80K,再加分紅年薪破200萬?!這是全球Web3與元宇宙求才熱,吹到台灣後的實際個案。在台搶才盛況,不只是幣安等外商,還有一群和幣圈較無關係的本土企業。同時缺的不只是工程師,文法商這些類型也吃香,請見Web3完整人才地圖詳解。
2020年的全球疫情,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,成為全球製造供應鏈的焦點。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和高科技業,更被譽為「護國神山」,成為引領台灣站上國際舞台的最重要產業。近三年來,產官學界公認台灣最有機會的兩座新神山, 一是「生醫科技」、二是「人工智慧」。《遠見》採訪產官學界,告訴你如何搭上起飛列車,成就更好的學習與就業未來,讓研究所選擇成為「有深度又有實用」的職涯起點。